三七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要点(三七种植条件与生长环境)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主产于云南、广西,近年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省也有引种栽培,以云南文山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三七属亚热带高山中草药,生态幅度较窄。喜冬暖夏凉、四季温差变化幅度不大的气候,夏季气温不超过35℃,冬季气温不低于-5℃,均能生长。
一、选地整地
种植三七植物时,应该选择中性偏酸的砂质壤土,而且要达到排灌方便、地形平坦、pH值5.5-7.0的要求。栽植地的海拔高度在1000-1800米之间为宜,选好地后充分粉碎土壤,并撒施生石灰消毒。
二、建棚做畦
先在田间按照1.8×1.8米的间距打点栽桩,然后在上方建棚,建棚材料可以用三七专用遮阳网,或者使用树枝、山草、作物秸秆等材料。
将棚顶的遮光率调整到8%-15%之间,最后做出宽1.2-1.4米、高15厘米的畦。
三、播种育苗
由于三七的种子具有后熟性,播种前要用湿沙储存到12月至翌年1月,才能解除其休眠期。然后在畦面打出2-3厘米深的土穴,将种子用多菌灵浸泡后即可进行点播,播后用细土和农家肥的混合土覆盖。
四、田间管理
1.除草和培土
三七为浅根植物,根系多分布于15cm的地表层,因此不宜中耕,以免伤及根系。
幼苗出土后,及时除去畦面杂草,在除草的同时,如发现根茎及根部露出地面应进行培土。
2.浇水、排水
在干旱季节,要经常浇水保持畦面湿润,浇水时应喷洒,不能泼浇,否则造成植株倒伏。
在雨季,特别是大雨过后,要及时除去积水,防止根腐病及其他病害发生。
3.追肥
三七追肥要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一般幼苗萌动出土后,撒施2~3次草木灰,每亩用25~50kg,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
4~5月施1次混合有机肥(充分腐熟符合无害化卫生标准的厩肥∶草木灰=1∶2),每亩用500~1000kg,以促进植株生长。
6~8月进入孕蕾开花结果期,应追混合肥2~3次,每次每亩再施混合肥1000~1500kg,混合比例同上,另加施过磷酸钙25kg左右。
五、搭棚与调节透光度
三七喜阴,人工栽培需搭棚遮阴,棚高1.5~1.8m,棚四周搭设边棚。
棚料就地取材,一般用木材或水泥预制行条做棚柱,棚顶拉铁丝作横梁,再用竹子编织成方格,铺设棚顶盖。
棚透光性强弱,影响三七生长发育。透光过少,植株细弱,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开花结果少;透光过足,叶片变黄,易出现早期凋萎现象。
一般应掌握“前稀、中密、后稀”的原则,即春季透光度为30%~40%,夏季透光度稍小,为20%~30%。秋季天气转凉,透光度逐渐扩大为40%~50%。一般生长正常的情况下,保持透光度为30%左右即可。
五、留种与打薹
三七留种应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结果饱满3年以上植株,要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剪除花序外缘的部分小花,使其养分集中,促进结果饱满。
2年生和不留种的三七,为防止养分的无谓消耗,集中供应地下根部生长,于7月出现花薹时,摘除全部花薹,可提高三七产量。
打薹应选晴天进行,摘下的花薹,可收集起来,晒干入药,称为“三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