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的栽培技术是什么?有哪些繁殖方式?
菩提树(学名:菩提树)为榕属榕科榕属大型乔木植物,幼时附着于其他乔木上,叶革质,三角形椭圆形,基脉3条,侧脉5-7对;叶柄细长,无花果果实球形至扁圆形,花柱细长,柱头狭窄。菩提树花期为3-4月,结果期为5-6月。
菩提树栽培于中国,广东沿海岛屿,京东以北的广西、云南,海拔400-630m。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也有分布,多为栽培,但野生于喜马拉雅山脉,从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到不丹。
传说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在印度,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把菩提树视为“圣树”。政府也对菩提树实行了“国宝”保护。
形态特征:菩提树叶革质,三角状卵形,长9-17厘米,宽8-12厘米,表面深绿色,背鲜绿色,先端尖,顶端呈尾状延伸,尾尖长2-5厘米,基部宽截形至浅心形,全缘或波状,基脉3条,侧脉5-7对;
叶柄纤细,有节,等长于或长于叶;托叶小,卵形,顶端尖锐。无花果球形至扁圆形,直径1-1.5厘米,成熟时红色光滑;基部苞片3,卵球形;总梗长约4-9毫米;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一无花果果实的内壁上;
生态习性:菩提树喜光、高温、高湿,25℃生长迅速,越冬时要求温度在12℃左右,不耐霜冻;抗污染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砂壤土为好。菩提树幼林在热带地区(水分充足的地区)生长迅速。
菩提树的栽培技术
种植:造林地应选择土层疏松深厚、有机质丰富的缓坡地。开山炼山后,整地栽穴,规格40cm×40cm×40cm,每个穴下腐熟农家肥2-2.5kg+磷肥0.5kg,造林规格1.5m×1.5m。
农家肥和表土混合均匀后,仍需在坑内填一层3厘米左右的表土,以免植物根部与底肥直接接触,影响植物生长。种植还田后,用稻草覆盖幼苗,减少水分蒸发,造林时间应选择在雨天。
宜种植在街道两侧或作为庭院绿化的种植穴,规格为60cm×60cm×50cm,并施脚肥。每穴施腐熟农家肥4-5公斤,磷肥0.8公斤。一般选择苗高为3-4米,DBH为8-10厘米或以上的苗种。
管理养护:造林区杂草定植后20-40cm高时,晴天中午可喷洒10%草甘膦48g/m2,667m2配0.1%洗衣粉。杂草枯萎后,要施肥护孔。幼林期前三年,每年雨季到来时追肥2-3次,每次施复合肥50-80g。3年后,仍需及时砍伐林中速生的杂草和藤蔓,同时进行修剪和整形,保持树冠美观。
菩提树育种方法
种子繁殖:种子繁殖要选择10年以上健壮的母株,在11月果实红黑时采收种子,将采收的果实反复揉搓,去除肉渣和皮屑,取出种子,略干后播种。一般沙床是用来播种的。播种前用小木板将床面稍压实,将床面整平,将种子均匀撒在床面上。播种时应防止种子重叠成小团,每粒种子尽可能分散在床面上。
播种后,用一层薄薄的带有细筛的土壤覆盖种子,最好只是覆盖种子。播种后,用稻草或遮阳网搭建遮荫棚,减少苗床水分蒸发,保持床面湿润。同时,在沙床周围撒上杀蚂蚁的化学物质,防止种子发芽时受到蚂蚁和蟋蟀的伤害。
因为菩提树种子没有休眠习性,播种后10天左右就能发芽出土。当种子陆续发芽到一半左右时,将秸秆全部揭开,适当遮荫,每天早晚浇水。当幼苗长到2-4cm时,要提前移植到装有10cm×12cm土(腐殖质含量高的表土)的营养袋中进行培育。幼苗移栽到营养袋后,要用遮阳网遮阳,早晚浇水。
幼苗恢复生长后,每隔7天用0.1%尿素水溶液和挪威复合肥浇灌根部,然后浇少量水(有条件的苗圃可用洒水车),有利于幼苗吸收水肥。当幼苗长到15厘米左右时,可将水肥浓度提高到0.2%-0.3%。同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害的发生,当幼苗长到30-50厘米时,即可出圃。
扦插繁殖:菩提树枝条也容易扦插成活。春季或秋季,选择8-15年生健壮母株,选择母株上腋芽饱满的枝条,切取半木质化部分长约15厘米的插条(直径0.5-0.8厘米)进行扦插繁殖。插条行距5cm×10cm,插条深度约3cm。
扦插后,套上小弓棚,用白色塑料农膜覆盖,保持前后两端通风透气,每天喷水数次,保证棚内有较高的相对湿度(如有可能,每隔一定时间喷水)。扦插后每隔7天用浓度为0.125%-0.2%的广谱杀菌剂(如百菌清、多菌灵)溶液喷洒插条,防止插条在高温高湿下腐烂。
10天左右就能长出根来。菩提树也可以用大树枝进行扦插。从树上剪下直径10-15厘米、长1.5-2.5米的粗壮枝条,剪去所有侧枝和叶片,埋入土中20-30厘米,用稻草将整个裸露的枝条包裹起来遮光保湿。一般20天后就能生根。移栽出圃时带上土球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