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月桂的病害防治是什么,有哪些作用和用途?

  月桂(月桂),樟科月桂属的一种,是亚热带树种。月桂是一种小型常绿乔木或灌木,树冠呈椭圆形,枝条低矮,小枝绿色,香气四溢。叶互生,革质,宽披针形,边缘波状,芳香醇厚。单性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簇生在叶腋间,有淡黄色小花。

  核果椭圆形,球形,成熟时紫褐色。花期为3-5月,果实成熟期为6-9月。月桂喜光,略耐阴。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也耐短时低温(-8℃)。原产中国海,已在中国、浙江、江苏、福建、台湾省、四川和云南省引种栽培。

  月桂的拉丁词“劳迪斯”意为“赞美”,罗马人视其为智慧、保护与和平的象征。因此,奥林匹克竞赛的获胜者会得到一个用月桂编织的头环,“桂冠诗人”的形象就是由这个典故衍生出来的。人们常常把月桂树和药神阿波罗联系在一起。

  形态特征:月桂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1-3枚排列成簇或短总状花序,开花前被4枚对生总苞片包裹,呈球形;总苞片近圆形,外面无毛,里面被绢毛,总花序梗长7毫米,稍被微柔毛或近无毛。

  雄花:每个伞形花序有5朵花;花小,黄绿色,花梗长约2毫米,被短柔毛,花被筒短,外面密被短柔毛,花被裂片4,宽倒卵形或近圆形,两面被贴伏柔毛;可育雄蕊通常为12枚,呈三轮排列。第一轮花丝无腺体,第二轮和第三轮花丝中间有一对无柄肾形腺体。

  花药椭圆形,2室,室内;卵巢不孕。雌花:通常有退化雄蕊4枚,与花被片互生,花丝顶端有一对无柄腺体,其间有一披针形的舌状突起;子房1室,花柱短,柱头稍扩大,钝三角形。月桂的花期为3-5月。月桂的结果期为6-9月。

  生长习性:月桂喜光,稍耐阴。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也耐短时低温(-8℃)。它适用于排水良好的深层肥沃壤土或砂壤土。不耐盐碱。怕涝。

  月桂的栽培技术:月桂的繁殖方式以扦插繁殖为主,也可播种分株。

  扦插繁殖:硬插在春季3月进行。选择前一年的秋梢作为插条,长7-8厘米,有跟。插条插上沙子或蛙石后,用塑料拱棚封闭,遮荫,勤保湿,成活率60%左右。

  带叶的嫩枝可以用自动喷雾和全光照插床,也可以在生长季节进行。6-7月份在露地插畦时,深度为4-6厘米。浇足水后遮荫保湿,早晚只需一点阳光,40天左右就能生根。存活率在90%以上。冬季采用塑料拱棚防寒,第二年进行种植。

  播种繁殖:9月份采种,带皮阴干,沙藏,“播种前用50℃温水浸泡2分钟,再用冷水浸泡24小时”,取出晾干,可促进种子提早发芽。春季播种,行距15厘米。盖上2厘米厚的土,盖上草。5月份会发芽出土,及时搭棚遮荫。下雨天幼苗会变稀,株间距不宜过大,有利于相互遮荫。当年苗高可达10厘米左右。春季3-4月可带土球移栽。

  分株繁殖:春秋两季进行,春季分株后遮阴保湿,秋季保冷保温。

  整形修剪:发芽时剥去树干下部无用的芽;保持一定的分枝高度,剪掉无用的分枝。一般木后桂花的枝高在1.5米左右;剪掉长势过旺的顶枝,使桂花的高度保持在3.5米左右,冠幅保持在2.5至3米。

  月桂的疾病控制

  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直径2~10mm的近圆形病斑,或因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而成为不规则病斑。病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褐斑病一般发生在4-10月,老叶比嫩叶更易感病。病原菌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滴传播。

  枯萎病:该病病原菌多从叶缘和叶尖侵入,发生在叶缘和叶尖。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再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的灰褐色斑点,边缘呈深褐色。

  枯萎病发生在7月至11月,在环境条件较差的温室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原体通过风和水由分生孢子传播和感染。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有利于发病。老叶和植株下部的叶片在植株长势衰弱越冬时病情较重。

  炭疽病:这种疾病感染树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的褪绿斑,逐渐扩大形成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变为浅棕色至灰白色,边缘有红棕色环。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出现粉红色的粘孢子盘。炭疽发生在四月到六月。病原菌在槭树的病叶中越冬,通过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科学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2:200倍波尔多液,之后再喷洒10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000-1500倍50%苯那君可湿性粉剂。重病区苗木出圃时要用1000倍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月桂的功能和用途

  观赏价值:月桂四季常青,树姿优美,香味浓郁,适合在庭院、楼内种植,尤其是树叶斑驳的地方。房子前院用绿墙隔开空间,隐蔽,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