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鸢尾的栽培繁殖管理技术

  形态特征及习性

  鸢尾根状茎粗壮,直径约1厘米,斜伸,叶长15厘米至45厘米,宽2厘米至5厘米,花蓝紫色,园艺品种有黄色、粉红、复色等,直径约10厘米。植株基部围有老叶残留的膜质叶鞘及纤维。根状茎粗壮,二歧分枝,直径约1厘米,斜伸。花茎光滑,高20厘米至40厘米,顶部常有1至2个短侧枝,中、下部有1至2枚茎生叶。蒴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厘米至6厘米,直径2厘米至3厘米,有6条明显的肋,成熟时自上而下3瓣裂;种子黑褐色,梨形,无附属物。花期4至5月,果期6至8月。

  鸢尾喜湿润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或轻黏土,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在pH值为8.7、含盐量0.2%的轻度盐碱土中能正常生长。喜光,也较耐阴,在半阴环境下也可正常生长。喜温凉气候,耐寒性强。

  栽培要点

  1、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采用深翻晾晒或化学消毒的方法。深翻晾晒一般时间为20天左右,化学消毒一般采用百菌清或五氯硝基苯喷洒进行消毒。

  2、施肥

  种植前可施入牛马粪或烘干鸡粪作基肥,基肥施入后应与栽培土壤拌匀,春季栽植成活后,可于初夏追施一次尿素,初秋追施一次磷钾肥,秋末结合浇冻水再浅施一次牛马粪,也可直接撒于圃地。

  3、浇水

  鸢尾喜水,栽培过程中应保持土壤湿润,土壤过干,不利于植株生长,一般在非雨季,可每10天左右浇一次透水,雨季可自然降雨,秋末要灌足防冻水。翌年早春要及时浇解冻水,解冻水必须浇足浇透。

  4、除草

  栽植鸢尾的圃地,要提前做好灭草工作。栽植过程中如有杂草应及时人工拔除,尽量不采用化学除草剂来清除杂草。

  病虫害防治

  鸢尾常见的病害有:种球腐烂病、基腐病、灰霉病等。

  种球腐烂病

  此病严重危害种球,发病时地表症状不明显,发病后期可有显现。主要症状表现为,种球不发根或根系很少,受害轻的植株低矮而不挺直。此病传染性不强,不会长期污染土壤。种球腐烂病的防治首先要注意种球保存时应保持干燥并保持空气流通,其次在种球贮存前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进行杀菌处理。

  基腐病

  基腐病最初发生在球根基部,随后向上侵染至鳞茎。病部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受病部位组织变软,灰褐色,向内抽,有时被覆白色织状物。受病种球种植后,不能开花。

  基腐病是传染性较强的一种病害,可能通过土壤传播。因此,鸢尾种球的检疫工作非常重要,一旦种植带病种球,即使是在已消毒的土壤中种植,也会大面积传染,当土温达到16℃时,易发病,高温使病菌传播更快。故此,不种植带病种球是预防基腐病的重要原因。

  灰霉病

  遭受灰霉病侵染的植株整个或局部可见斑块,植株生长受阻,鞘叶受湿腐影响,从地面部分起向上被覆着灰色的孢子网,植株易倒伏。受病的种球有渗出液体,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腐烂、变褐,无明显异味。拨开表皮,可见球根顶部着生有灰色织物和黑色菌丝块。除了受损叶或干叶外,叶片一般不受危害,在潮湿环境下,无规则斑点会在花朵上出现。

  灰霉病系灰色葡萄孢属真菌侵染致病,高温高湿情况下极易发病。在栽植过程中应加强保护植株,防止叶片受损。植株种植密度不要过大,圃内应保持无杂草。栽植初期可喷洒广谱杀菌剂进行预防。

  鸢尾常见的虫害有:卫矛矢尖盾蚧、红肾圆盾蚧、甘蓝夜蛾、双线嗜粘液蛞蝓、唐菖蒲简蓟马。如有卫矛矢尖盾蚧发生,可于冬季对植株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蚧体,在初孵若虫盛期,喷施95%蚧螨灵乳剂4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颗粒2000倍液。如有红肾圆盾蚧发生,可在发生严重时,在若虫期喷施95%蚧螨灵乳剂400倍液或20%速克灭乳油1000倍液进行杀灭。如有甘蓝夜蛾发生,可采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幼虫危害期可喷施Bt乳剂500倍液防治。如有双线嗜粘液蛞蝓发生,可撒施3%生石灰粉毒杀成虫、幼虫。如有唐菖蒲简蓟马发生,可在发生初期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颗粒2000倍液进行杀灭。

  繁殖方法

  宿根鸢尾多采用分株繁殖,但有时也可用种子繁殖。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至4年进行一次,于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鸢尾在花后进行分株,在冬季到来之前花芽就能分化充足,第二年即可开花。分割根茎时,以3至4个芽为好。分株若太细,则会影响第二年开花。在进行分株繁殖时,应将植株上部叶片剪去,留20厘米左右进行栽植。鸢尾大多数品种宜浅植,栽植间距依种类而异,强健的品种株行距为60厘米×50厘米,一般品种株行距为30厘米×20厘米左右。若采用种子繁殖,应在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这样种子容易萌发,2至3年即可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