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三角梅病虫害防控方法

  ,学名光叶子花,别称簕杜鹃、小叶九重葛等,三角梅生长常遭受病虫害袭击,植物生长势被破坏,开花量减少,景观效果受到影响。下面来了解下三角梅病虫防治方法吧。

  一、三角梅病害防控

  1、生理性黄化症(缺铁性黄化症)

  病症:三角梅发病初期,心叶发黄,叶脉间失绿黄化,基部叶片正常。随着病情加重,发黄部位下移,直至全株发黄。总体来说,幼嫩叶片发黄程度远重于老叶。

  发病原因:一是土壤条件不适宜,如土壤黏重、通透性差、土壤贫瘠等。二是植物根系生长不良,吸收能力弱。三是补充营养不均匀,特别是缺乏对铁肥的补充。

  防治方法:栽种前对栽植土进行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速效营养,为植物健壮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及养分。过黏土壤,适当拌沙以增加通透性。发病初期,用国光黄白绿800至1000倍+莱绿士水溶肥叶面喷雾,结合根系浇灌跟多1000倍液促根改土,连用1至2次,间隔5至7天。平常注意必需元素均衡补充,克服偏施大量元素肥或氮肥的习惯。

  2、根颈腐烂病

  病症:三角梅染病初期,根颈部皮层出现褐色水浸状病斑,逐渐腐烂,向内发展可深及木质部,破坏输导组织,导致植株萎蔫、顶芽不发、病株根系变褐、发育不良、须根少且短,最后叶片脱落,部分枝条或整个植株呈黑色光杆状枯死。

  发病原因:土壤中有病菌存在:一是栽培基质未消毒被反复利用,基质滋生了大量病原菌,为植株发病提供了侵染源;二是园林建筑垃圾土带菌,未被充分消毒后就直接栽种。三是栽培土壤黏重,透气性差,易积水板结,感染病害;四是移栽时根颈部的机械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高湿导致植株发病,浇水过频、过量造成湿度增加,有利于植株发病,浇水方式不当(大水冲浇)有助于水的飞溅作用和水流传播。

  防治方法:栽种前,先对栽种土进行杀菌处理,再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若土壤条件差,需适当增加活力源用量)。三角梅移栽前后,尽量减少根颈部损伤,以降低发病几率。发病后,用健致800至1000倍液+跟多800至1000倍液浇灌或喷淋,杀菌促根,促进恢复。

  3、炭疽病

  病症:被害部位最初呈水渍状圆形或近圆形暗色小斑,而后逐渐向叶片内扩展,并可占叶面的大部分,有时形成环状病斑。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其上有许多小粒点。发病严重的植株,叶片不断脱落。在高温高湿、荫蔽度大、通风不良以及栽培管理差的条件下,易发生和蔓延。病害4月展叶时即可发生,6至7月借风雨传播,7至9月的高温高湿季节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合理栽植,避免密植,增加通风透光,补充充足营养,以增强抵抗力。

  化学防治,可定期喷施银泰600至800倍液+思它灵,用于防病前的预防和补充营养,提高观赏性;发病前期或初期喷施国光景翠1500至2000倍液/必鲜500至600倍液/康圃800至1000倍液+思它灵800倍混合液进行防治。以上药物轮换使用,连用2至3次,间隔7至10天。

  4、灰霉病

  病症:是一种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物是灰葡萄孢菌,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花瓣被感染后腐烂,并在腐烂部位着生厚厚的灰色霉层。

  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越夏。灰霉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至30℃,温度20℃至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

  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合理摆放,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在傍晚叶面喷水。大棚种植应适当开窗通气,增加空气流通,降低湿度。化学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绿青500至750倍+思它灵1000倍混合液叶面喷雾,连用1至2次,间隔7至10天。

  5、煤污病

  病症:病原是多种附生菌和寄生菌,常见的有性态是小煤炱菌和煤炱菌,常见的无性态是散播烟霉和枝孢霉。小煤炱菌属子囊菌亚门、小煤炱菌属。菌丝体生于植物体表面、黑色、有附着枝,并以吸器伸入到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煤炱菌属子囊菌亚门、煤炱菌属。该菌主要依靠蚜虫、介壳虫的分泌物生活。

  发病原因:煤污病的发生,一般是由蚜虫、蚧壳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诱发形成的,在叶片、花苞上都形成大量煤污层,既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又影响三角梅景观性。

  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定期杀菌防虫,达到避免或减少煤污病发生的目的。推荐使用国光必治800至1000倍/崇刻1500至2000倍+必鲜400至600倍液进行统一防治,发病前期使用有助于预防,初期使用能快速进行控制,减少煤污病危害。

  6、病毒病

  病症:是一种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在三角梅苗圃生产中,刺吸式口器害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当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白粉虱、蚧壳虫等刺吸染病植株,再用口针刺吸正常植株,从而完成了对正常植株的传染。感染这种病害后的植株表现为花叶型,其典型症状是病叶出现不规则褪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前期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会出现病部除斑驳外,病叶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僵化等症状。

  植物病毒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病害,防治困难,且多感染抵抗力弱的植株,因此在生长期应均衡营养,喷施思它灵800至1000倍液+金美康600至800倍液有助于病害预防。

  防治方法:发病后,建议用金美康400至600倍液+思它灵800倍液喷雾及浇灌,连用2至3次,对病害进行适当控制。

  二、三角梅虫害防控

  三角梅白轮盾蚧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的汁液,受害严重的枝干矮小、树势衰弱、枝干枯死。叶片受害后失绿,叶面出现苍白色斑点,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及景观观赏性。4月中上旬,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孵化盛期在4月下旬。7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开始孵化,8月上旬为孵化盛期。但因为天气原因,南方地区全年气温较高,发生时间相对较早,发生代数更多。蚧壳虫防治最佳时间是虫孵化期,可用“必治”1000至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1至2次,间隔7至10天。

  三角梅蚜虫以成虫、若虫刺吸枝、叶的汁液,使被害叶卷曲、皱缩,受害部位因为蚜虫分泌蜜露而粘手。同时,该蚜虫也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分泌的蜜露也容易诱发煤污病的发生。蚜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20至30代。3至6月主要危害,10月后产卵越冬。在24℃的温度下,发育最快。高温高湿不利发生,高于28℃对其发育不利。发生严重时,可喷崇刻2500倍液/毙克1000倍液+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防治效果更佳。防治时建议缩短用药间隔期,一般间隔3至5天,连喷2至3次。

  三角梅潜叶蝇该虫食性杂,幼虫潜入叶肉钻蛀,潜道纵横交错,造成叶肉被吃光,引起叶片枯萎。雌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组织产卵,及雌雄成虫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出现许多白点。该虫在南方年发生10代,南方3月下旬可见成虫,4至5月为发生盛期,危害严重。夏季发生较少,秋季虫口回升,数量不多。成虫羽化后1至2天交尾产卵。一般江卵产在叶背近边缘处,幼虫孵化后即可取食。幼虫期共3龄,在气温为20℃下,完成一代需14天。物理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发现受害叶应及时摘除。化学防治,在幼虫潜叶危害初期用国光必治1000倍液,或国光崇刻2000倍液或国光甲刻800倍液喷雾防治,可连用1至2次,间隔7至10天。